15世纪,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世界格局的剧变。欧洲国家迅速扩展他们的领土,掠夺全球资源,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。英国作为其中之一,虽本土仅有24.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但在其鼎盛时期,英国的殖民地面积竟高达3400万平方公里配资658,是其本土面积的141倍。英国曾统治过56个国家,包括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印度等,这些地区曾经全部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。正因如此,英国被称为“日不落帝国”,寓意着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,太阳始终照耀在其国土之上。
然而,任何形式的压迫终将引发反抗。英国对殖民地人民的过度剥削和压迫,使得殖民地人民最终走上了反抗的道路。这个过程中,殖民体系的根基开始动摇,最终崩溃。1756年至1763年,英国与普鲁士联合,与法国、奥地利和俄国同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七年战争。这场战争不仅是为了争夺全球殖民地,还关乎国际霸权的争夺。尽管英国最终胜利,但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,使得英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。
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财政赤字,1765年,英国通过了《印花税法》,向其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征收重税,这一举措极大加剧了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。同时,英国禁止北美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,也不允许他们生产有竞争力的工业产品,从而逼迫北美殖民地将市场留给英国,成为英国工业品的买主。这种做法引发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。
展开剩余84%1775年,在乔治·华盛顿的领导下,北美十三州联合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。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,他们成功击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,获得了独立。美国的独立战争的胜利,不仅令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人民振奋,也激励他们开始反抗殖民者。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地的殖民地陆续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,走向独立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亚非拉地区的多个国家也成功摆脱了英国、法国、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统治,纷纷走上了独立的道路。英国和法国等国曾建立的庞大殖民体系,也因此土崩瓦解。然而,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纷纷独立之际,依然有两个地区坚定地保持着殖民关系,面对殖民母国的多次要求,他们依然坚决拒绝独立。
一、波多黎各
波多黎各是加勒比海大安的列斯群岛东部的一个岛屿,面积为8870平方公里,包含波多黎各岛、别克斯、库莱夫拉等岛屿。1493年,欧洲航海家哥伦布首次航行到波多黎各岛,并将岛屿命名为圣胡安岛,以纪念耶稣的表兄施洗圣约翰。时至今日,圣胡安依然是波多黎各的首府。
1508年,西班牙探险家庞塞·德·莱昂来到波多黎各,并建立了西班牙的殖民据点。次年,西班牙王室任命他为波多黎各总督,将岛屿正式纳入西班牙殖民版图。在西班牙的统治下,波多黎各的土著印第安人遭遇了极为悲惨的命运,他们成为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奴隶,被迫在农场和金矿工作。许多人因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而死,也有不少因西班牙人带来的疾病而丧命。
随着18世纪6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,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,西班牙与英国之间因海上霸权而爆发了激烈的争夺,最终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,取代了西班牙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。1898年,美国崛起,开始争夺西班牙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。美国与西班牙爆发了美西战争,并最终赢得了战争,取得了包括波多黎各在内的多个西班牙殖民地。
1917年,为了巩固对波多黎各的控制,美国通过了琼斯法案,使波多黎各成为美国的公民。虽然波多黎各人民并不愿接受美国的殖民统治,但1937年,波多黎各人民在领袖P.阿尔维苏·坎波斯的带领下爆发了独立起义,然而很快便被美国政府镇压。1950年,波多黎各人民再度发动起义,成立波多黎各共和国,试图脱离美国的殖民统治,但也在次日被镇压。
面临波多黎各人民接连不断的抗争,1952年,美国做出妥协,允许波多黎各成为自由联邦,给予其部分自治权。波多黎各享有自治权,且免税,生活条件逐渐好转,波多黎各人民也开始接受这一现状。
二战之后,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,但波多黎各人民因每年从美国获得丰厚的财政补贴而生活安逸,这使得他们不再渴望独立。由于美国在全球科技、经济等领域的领先地位,波多黎各人已经习惯了美国公民待遇,不愿放弃美国国籍,追求独立。尽管美国多次要求波多黎各独立,但波多黎各人民始终拒绝。
从1967年开始,波多黎各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公投,要求加入美国,成为第51个州。2012年的公投中,61%的波多黎各选民支持这一提案。然而,美国并不希望波多黎各成为其正式的第51个州,且地图上始终未标出波多黎各的位置。
二、法属圭亚那
法属圭亚那位于南美洲的北海岸,面积为8.35万平方公里,人口大约为28.98万。圭亚那在殖民时期原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。1498年,哥伦布来到圭亚那海岸,并将其划归西班牙殖民地。随后的争夺中,荷兰、法国、西班牙、葡萄牙和英国相继涉足,最终由英、法、荷瓜分圭亚那。
1814年,荷兰将自己占领的部分圭亚那地区转让给了英国,并于1831年将其正式命名为英属圭亚那。直至1966年,英属圭亚那才获得独立,成为了圭亚那合作共和国。而荷兰保留了其他部分土地,称之为荷属圭亚那。
二战后,荷属圭亚那逐渐获得“内部自治”权,但国防和外交依旧由荷兰控制。荷属圭亚那作为荷兰的负担,令荷兰每年要投入巨额财政补贴。然而,荷属圭亚那人民因过上优渥的生活,不愿放弃荷兰的财政援助而拒绝独立。
随着荷属圭亚那生活水平逐渐接近荷兰标准,荷兰不再愿意承担这项负担,最终要求独立。尽管荷属圭亚那的领导人亨克·阿龙提出独立的口号,但却因要求巨额赔偿未能实现独立。直到1975年,荷属圭亚那才被迫独立,成立了苏里南共和国。
而法国则曾多次提出让法属圭亚那独立配资658,但由于当地人依赖法国的财政补贴,享受着较高的生活水平,法属圭亚那人民始终不愿脱离法国的保护。为了避免殖民声誉的恶化,法国最终将法属圭亚那划归为其本土省份,并给予当地人民与法国本土公民相同的待遇,令法属圭亚那人民得以继续享受丰裕的生活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